陕北说书,据民问传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榆林一带就有活动。当时把“琵琶”叫“蝎子”(乐器像一个大蝎子),二片木板叫“楞子”,不少艺人或盲艺人靠弹琵琶、敲板说书谋生,唱腔多以“双音调”连带敲竹板唱“莲花落”;后来,在晋北、陕北一带渐渐形成双音、单音、落子调、慢板、竹板等调子。陕北说书各地有“九胫十八调”之多,琵琶在延安、甘泉、延长、吴旗一带流行;三弦在绥德、神木、府谷、内蒙、黄河畔、甘肃省一些邻县流行,说书是单音调;佳县、吴堡是东路调;定边、志丹、靖边是西凉调、梅花调。双音调有慢板、武调、快板三种调子,长短书均用。
神木说书是陕北说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流传于民间生活中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辞海》上定义说书是“曲艺”的一种,《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的定义是“曲艺曲种,流行于陕西的延安、榆林地区。因主要伴奏乐器不同,又以三弦伴奏为主的‘三弦说书’和以琵琶伴奏为主的‘琵琶说书’之分”。通常是一人演唱,有说有唱。演唱者手执三弦或琵琶,左膝系檀板打节拍。曲调大都是流传下来的说书曲调或当地民间小调。弹拨的右手上还带有蚂蚱板,桌上放的小镲、醒堂木。一般是一人坐唱,由演唱者自弹、自敲、自打、自唱;也有两人说唱或多人说唱的形式。常用唱腔“九腔十八调”。《中国曲艺志》(陕西卷·延安分册)的说法是:“陕北说书是受山西说唱艺术诸宫调与民歌艺术的影响,结合当地民间歌唱发展而形成的,是一种颇有地方特色的曲艺。”
神木说书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根植于当地的民间生活之中,所反映的内容无不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政治环境、人文环境相联系;其表现的形式又和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语言风俗习惯和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相融合,贺敬之先生称陕北说书是陕北的叙事诗。
神木说书经过千百年来的社会的演变、历代的传承,以其独特的表演说唱技艺和古往今来的资料遗存,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研究人文以及探究考察地方民俗文化、风土人情、语言风格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也是陕北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神木说书主要分布在神木的南郊乡镇和县城周边村镇。20世纪80年代前,说书艺人通过县上统一培训后分组包片到各乡镇进行巡回演唱宣传,全县各乡镇都可以见到说书的盲人艺人宣传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