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擀毡是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它起源于鄂尔多斯草原的蒙古族,有比较鲜明的蒙汉文化特征。它以毛丝纤长的羊毛、牛毛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经过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铺毛、卷毡、捆毡连、擀连子、解连子压边、洗毡、整形、晒毡等12道手工工序加工而成,是陕北窑洞土炕上防寒保暖的必备品,是神木这块土地上广为流传的民间手工制品。
神木擀毡遍布全县各地,重点以中部和南部的高家堡、乔岔滩、马镇、沙峁、贺家川、栏杆堡等乡镇为主。
擀毡这一工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宋末及元朝时期,蒙、回、汉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神木处于西北部边界,常有游牧部落出入,而当时游牧部落住的是毯棚(用羊、牛、马毛制成毯片,再搭成毯棚),用此来抵御严寒、风霜及烈日。特别是蒙古族人居住毡堡,用毡作褥,在边境开放的“互市”上,我县居民与游牧部落经常进行商品交易,毯片、毡片也在交易之中,后来有一些游牧户定居于神木,有的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擀毡技艺。从此,擀毡技艺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毡匠”艺人增多,擀毯工艺在我县广泛流传,到明清期间,擀毡工艺在民间发展达到了顶峰。清末及民国初期,由于生产力下降战乱不断,使擀毡工艺处于沉没期。新中国成立后,擀毡工艺逐渐复苏,在民间得到广泛应用,一直流传至今。据记载,县城解放时,神木、高家堡两镇共有毡匠四户11人。1952年,成立毡业小组,时有职工7人,年产二五、三五、四六、五八等规格的毛毡2000块。1974年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