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传统榨油技艺是指用胡麻籽、黄芥、芝麻、麻子等油料作物通过炒、磨、蒸、压加工制造出食用黄油的生产过程。黄油是神木人的主要食用油和食品调料。据有关药典记载,黄油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久食可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赠智力,使人筋骨强化,耳聪目明,还有止心惊、利肠胃、逐湿气、疗痛病、催乳汁等药用价值,是不论贵贱还是富贵的家庭必备必吃的食品佐料。饭食中的炸、焖、炒、烩、调都离不开黄油,神木人能在自然环境恶劣,十年九灾的艰难困苦中生存,离不开黄油,“油、盐、酱、醋、茶”,油居第一位。
“一根横柱吊悬空,撞击声声震耳聋,油坨出油淅沥下,辗车碎籽转匆匆。”这是神木民间流传的一首打油诗,是民间榨油的真实写照,传统手工作坊榨出的黄油色泽金黄、清香四溢、美味醉人、扑鼻醇香、营养丰富,每到榨油时节,满村芬芳、十里飘香,称为“神油”。油坊民歌也可作为见证“黄芥开花满梁黄,跟上哥哥进油坊,吃上一个油窝窝,咱俩的爱情甜蜜蜜”。生于20世纪物质匮乏年代的人,记忆里最好的美食就是油拌捞饭、油蘸窝窝了。
神木榨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中南部每个乡镇都有3-5家油坊。黄油生产季节在冬天,油料收获后,油坊榨出的黄油用牲口驮或人背着油篓挨家串户或换油料或卖钱。一般人家都在年前将一年所需黄油买好。随着科技发展,旧式榨油逐渐减少,但也没有完全绝迹,传统技艺榨出的黄油比机械加工的油料品味高,成为原始绿色食品调料,现仍有市场,特别是由于近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提倡回归绿色食品,过去停业的一些人工榨油小作坊又逐渐恢复生产。
神木传统榨油工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南部丘陵沟壑区的黄土地适宜种植胡麻、黄芥、芝麻、麻子、黄麻。民国时期几乎家家专种或间种这些油料作物,收获后换取一年的食油
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南部乡镇著名的油坊有20多家。栏杆堡乡:栏杆堡(王家)、武家园则(武家)、呼家寨、芦家畔、苏川(李)。马镇:焦家峁(焦家)、瓦窑渠(焦家)、刘家峁(王家)。贺家川:温家川(温家)、崔家疙佬(崔家)、白家沟。太和寨:王家坪。解家堡:高家墕村、乔岔滩、柳巷。花石崖:花石崖村。万镇:万镇村。随着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农村油坊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