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是一种传统的吹管乐器,属于双簧气鸣乐器,神木民间叫“鼓手”“鼓乐”。神木人在冬闲时间自发组成乐队,逢婚、丧、寿庆、年间闹秧歌伴奏表演,这种吹打鼓乐长期在民间流传,音调古朴,风格粗犷,曲子跌宕起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神木民间“鼓乐”是用打击乐器和唢呐管乐器配合演奏的一种音乐形式,管乐器以大唢呐为主,从古至今流传下来许多优美的大唢呐曲牌,气势磅礴,音调慷慨激昂。唢呐这种乐器除了配合打击乐器单独演奏外,还用于地方曲艺和戏剧中的音乐伴奏,民俗活动中最初以唢呐为主的“吹鼓音乐”,多半为业余性质,后来逐步发展为专业演奏班子。民国时期,城市、农村有数十家班社,有的地方叫“鼓房”,有的地方叫“鼓乐社”或“吹鼓班子”。20世纪60年代被禁绝,改革开放后又流行起来。神木城现有20家鼓手班子。一般吹上手唢呐者为班主,其传授方式为祖传或师徒传授。
神木的唢呐鼓手主要分布于神木南部地区,分为东路和南路两大体系。贺家川、沙峁、马镇、栏杆堡等镇的唢呐鼓乐称为东路体系,这里原来的唢呐曲牌大部分都是从与神木毗邻的山西兴县、临县、岢岚传过来的。万镇、花石崖、乔岔滩、高家堡、太和寨等乡镇的唢呐鼓手称为南路体系,这些地方的唢呐曲牌都是从南部接壤的佳县及相邻的清涧、绥德、米脂一带流传过来的。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许多“唢呐鼓乐”班子住在城里揽活。农村人在婚、丧、祝寿、节令、修庙开光时雇用“鼓手班子”,城里人一般在安葬老人时用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