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北国的瑞雪,我们即将送走春华秋实的2019年,也将迎来充满希望的2020年。为迎接“陕北年 看神木”春节文化旅游活动、杨家将文化戏曲艺术节,营造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氛围,创作文化精品节目,提升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12月25日中午,由神木市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主办,神木市文化馆承办,神木市若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陕北年·看神木”杨家将文化戏曲艺术节启动仪式暨秧歌大赛在人民广场举办。
出席启动仪式的领导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雷晴初,市委办副主任郭海平,市政府办主任高增刚,神东煤炭集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艾绍东,市杨研会副会长马安良,市杨家城保护建设工作指挥部长张候,市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亚功,市文旅局局长李建军,市文旅局副局长方尚鹏,市文旅局副局长田文波,市文旅局副局长苏永德,市文旅集团董事长徐海洋,市文化馆馆长刘香妮。
市文旅局局长李建军为本次大赛致词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雷晴初宣布“陕北年·看神木”杨家将文化戏曲艺术节正式启动。
秧歌是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项广大市民朋友较为喜爱的娱乐健身项目。近年来,我市已连续多次举办秧歌大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我市秧歌大赛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到目前,秧歌已成为我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展示地区精神风貌的重要文化品牌活动。它以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占领着我市市民的思想文化阵地。
比赛现场鼓声阵阵,唢呐齐飞,吸引了上千名观众前来观看。虽然天气寒冷,却不能阻挡一颗颗火热的心,2000多名秧歌队员用优美的舞姿舞出了一道和谐的风景,也舞出了新神木的风采。
小时候的秧歌走街串巷,转院拜年,鼓声不停舞不停。现在的秧歌成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成了闲者或老者们打发业余生活的娱乐方式。可惜的是秧歌在逐渐退出了主流舞台,可喜的是秧歌也在紧跟时代步伐,无论是喜秧歌、踢场子、丑场子还是跑旱船都在以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和面貌出现在群众面前。
陕北秧歌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陕北秧歌的领头人叫伞头,一手持伞,一手持"虎撑",两种道具都有吉祥的含义。伞,寓义庇护众生,风调雨顺;虎撑与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关。据说孙思邈曾为老虎治病,为便于观察和治疗,曾用一铁圈撑开老虎的嘴,这铁圈就叫"虎撑"。后来,虎撑演化为串乡治病民间医生手中发出声响的"串铃",成为民医的标志。它在伞头的手中,则成为消灾却病的象征物,又是指挥秧歌队表演和变化队形图案的响器。
丑场子是陕北秧歌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年逾八十的李焕忠老师是神木丑场子的代表人物。由他扮演的媒婆形象已经为三代神木人带来了欢乐。
杨家将武术表演
颁奖
秧歌象征着民族团结,欢乐祥和;象征着我们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它扭出了神木人民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决心和信心。它舞出了神木人民创建“和谐神木”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