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市文化馆
    
  •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留言咨询
  •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本馆文化
    本馆动态
    通知通告
  • 文学艺术
    美术
    书法
    摄影
    音乐
    舞蹈
    戏剧
    文学
  • 非遗展示
    非遗项目
    传承人
  • 展览培训
  • 免费服务
  • 文艺活动
    文艺活动
    艺术鉴赏
  • 文学
  • 基层活动
  • 荣誉奖励

工作动态

本馆文化
本馆动态
通知通告

联系方式

神木县文化馆
电  话:0912-8332554
地址:神木广播电视大楼三楼  文化馆
邮  编:719300
Email:admin@admin.cn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神木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成功举行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2022年,神木市文化馆紧扣“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这一主题,利用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活动,切实增强“非遗”的全民关注度和参与度,引导全社会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共创美好家园。



传承中华武术魂 争做阳光好少年







神木县文化馆

-杨家将六合拳武术操展演-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6月10日,由神木市文化馆主办、神木市第六小学承办的神木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杨家将六合拳武术操展演活动在神木市第六小学举行。神木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刘香妮,神木市第六小学校长郭霞,神木市文化馆副馆长侯智慧等领导参加了活动。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随着音乐声的响起,842名服装统一的小学生做起了武术操,整齐划一的动作、气势十足的招式、铿锵有力的声音,既有传统武术的动感,又有韵律操的美感,展现了青少年学生习武热情和积极向上、自信阳光的精神风貌,营造了非遗传承的良好校园氛围。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活动中,神木市文化馆还向神木市第六小学赠送了《杨家城故事与传说》书籍,表彰了杨家将六合拳武术操“优秀学员”。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递健康生活理念







神木县文化馆

-专家义诊-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月10日,神木市文化馆邀请原陕西省中医肝肾病院院长、现任西安未央同德医院院长、中国针灸协会会员赵继臣,现场向市民提供专业的医疗诊断服务及健康咨询服务,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健康生活理念。








展示非遗文化  传承匠心工艺







神木县文化馆

-非遗技艺集中展示-

6月10日,我市还在杏花滩公园布置了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区,对神木柳编、神木钩编、神木手工地毯制作技艺、神木传统榨油技艺等14项非遗技艺进行了集中展示,让市民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传承烟火人间的匠心工艺。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非遗走进校园 技艺薪火相传







神木县文化馆

-杨家将武术与技法进校园-

青少年习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锻炼意志,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良好品格,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神木市文化馆组织业务骨干走进第六小学开展了杨家将武术文化与技法进校园活动。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晋剧进校园-

戏曲是国粹艺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青少年学习戏曲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人格,增进文学修养。神木市文化馆组织业务骨干走进神木市第四小学开展了晋剧进校园活动。
神木县文化馆

神木县文化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历史见证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近年来,神木市文化馆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并积极参与其中,让非遗思想在校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结出丰硕的成果;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06-11 11:03:59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条:“大美神木·翰墨情缘”毛凯歌神木写生作品展开展  下一条:舞动青春 | 神木市文化馆公益舞蹈课堂让你展现不一样的自己!
文学|荣誉奖励|留言咨询|联系我们|站内搜索|网站地图

版权归神木市文化馆所有 陕ICP备16016948号-1

地址:神木市麟州街道人民路16号

0912-8332554

Powered by MetInfo 5.3.1 ©2008-2025  www.metinfo.cn